【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讲坛】卫乃兴《学术话语的知识建构功能:路径、策略与语言型式配置》讲座纪要
2025年4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讲坛第40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109教室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卫乃兴教授主讲,题目为《学术话语的知识建构功能:路径、策略与语言型式配置》。讲座由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辛平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13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
卫乃兴教授作报告
卫乃兴从学术知识建构的两大路径切入——实证求真与概念思辨,阐释了二者在科学共同体中的互补性。他指出,实证求真强调基于数据与观察的客观验证,而概念思辨则聚焦于理论框架的创新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卫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学科群的知识建构特征:自然科学领域呈现层级性知识(hierarchical knowledge),强调累积性与线性发展;而人文社科则更多体现水平式知识(horizontal knowledge),通过迭代与交叉实现突破。然而,无论是“软科学”还是“硬科学”,其知识生产均受制于科学范式的认识论指引,范式决定了研究问题的合理性、方法的选择以及知识的评价标准。
接着,卫乃兴结合多年语料库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学术话语中六大核心策略。命题责任策略:通过引述动词的选择区分直接与间接责任,并强调第一人称使用在表明学术贡献中的合理性;准确表述策略:严谨描述研究方法与数据,同时辩证看待“模糊表达”的价值,例如以“可能”“大概”实现更高层级的科学严谨性;认识赋值策略:将实验现象与外部世界对接,赋予其认识论价值,如通过“发现”“结论”等词汇的差异化使用传递知识权重;追求共识策略:通过动词与名词的精准选择构建学术共识,减少对抗性表达;介入策略:借助“Let us assume”等高频介入性句式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推介策略:以“it’s not surprising”等语言形式自然呈现研究逻辑,增强论证说服力。
针对当前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卫乃兴指出,社会科学正加速引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与量化模型,但两类学科在研究对象与方法论上的本质差异仍需谨慎调和。此外,他比较了英语学术期刊上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使用一些学术话语的不同特征,并呼吁学界重视负面评价的合理表达,以促进更开放的学术对话。
讲座尾声,卫乃兴强调,学术知识建构既是范式制约的过程,亦是研究者主动突破的过程。唯有深入理解学科范式的话语规则,灵活运用语言策略,方能实现学术创新的“破”与“立”。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围绕软科学类研究如何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将硬科学的可复制性运用到文化性、情境性强的语言学研究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讲座为学术汉语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启示,也为学术汉语写作与教学提供了实践参照。
图、文:赵嘉怡